第一章 原始群居的社会生活丨《中华远古史》

第一章 原始群居的社会生活

第一节 绪论

一、人类的起源

  •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说明生物是进化来的,不是上帝创造的。
  • 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首次提出了人、猿同祖论。
  • 1876年,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就是说,古猿由于劳动的结果,才逐渐演变成人类

过去,有些学者认为森林古猿可能是人和猿的共同祖先。现在,学术界把森林古猿划入了猿科。迄今为止,科学家公认人类是从拉玛古猿或南方古猿发展而成的

南方古猿大概已能使用天然工具。但还没有人工石器,也没有用火的痕迹。这种具有人和猿的特征的现象,说明他们是向人类过渡的古猿,是“正在形成中的人”(恩格斯语)。

人类起源的学说

关于人类起源的学说,历来存在着一元(即一祖)或多元(即多祖)的问题。经过科学家的分析研究,已充分证明一元说是正确的

最初人类的诞生地

从现有的各方面的证据来看,可以说非洲和亚洲南部的广大地区都有可能是人类的发源地

人的祖先古猿究竟是怎样转变成人的呢?

内因是这种古猿本身的结构就存在着向人类发展的基因。外因是气候的改变:地壳运动使大陆上升,因而引起气候的变化;冰川袭击,气候寒冷,很多生物灭绝。古猿生活所在的热带森林也变成草原间隔的树丛,使得古猿逐渐过渡到人类。大约到四五百万年前时,人类同古猿揖别而分离开来

二、原始社会史的分期

m4oenwi4.png

在人类社会史中第一个阶段就是原始社会。19世纪初期史学家把人类文化演进的次序,从物质上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原始社会属于石器时代。由于石器时代太长,因而分为旧石器与新石器二期。

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把原始社会分为“蒙昧”和“野蛮”两期。恩格斯和列宁利用了摩尔根的分期法,并进一步从生产关系的发展上,区别为原始群和氏族公社两大阶段。截止到现在,我们认为恩格斯、列宁的两段分期法“无疑依旧是有效的”。

第二节 中国历史的序幕——中国猿人

人类是从古猿逐渐过渡来的,这个过渡期长达一两千万年以上。从真正的人类产生到现在大概只有两三百万年

云南开远县小龙潭村和禄丰县发现了禄丰古猿化石距今约有1000多万年。他们大概就是现代人和现代猿的共同祖先。这种古猿已经在生活中本能地学会使用石块、木棒等天然工具,但还不会制造工具

制造工具的劳动是区别人和猿的唯一标志。人的祖先古猿从学会制造工具时才开始变成人类。我们应把开远小龙潭所发现的古猿划入猿类,至多是正在形成中的人,还不是完全形成的人。

一、元谋猿人

1965年,云南元谋县发现的“元谋猿人”,距今170万年左右。

发明了人造工具,学会了用火。证实了元谋猿人已离开动物类而迈进真人的门槛。

二、蓝田猿人

1964年,陕西省蓝田县陈家窝附近和公王岭发现的“蓝田猿人”,距今65万至80万年。

三、北京猿人

北京猿人化石发现于北京市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其年代不早于距今69万年。已具备了人的基本特征,但仍残存着现代类人猿的一些特点。已经掌握了制造石器和用火。

这种粗糙的用打制的方式制造的原始工具,考古学家称之为“旧石器”,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便称为“旧石器时代”。

火的使用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温暖,扩大了生活领域;火使人类能够熟食,结束了过去“茹毛饮血”的时代,熟食缩短了消化过程,有利于摄取食物的营养,促进人类体质,尤其是大脑的发展和健康;火还可以驱逐猛兽,增强了人类自卫的能力。所以,火的发现和使用,确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巨大飞跃。

北京猿人生活在高山密林、禽兽遍野的环境里。为了生存,他们结合成群体,以群体的联合力量来弥补个人力量的不足。这种以十几个人到几十个人为一个单位的原始群,就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这种群体内部很松散,不很稳定,群与群之间也没有多少经济联系。他们之间的两性关系是一种杂乱的关系,各对配偶只是临时的结合,在习俗上这种两性关系和禽兽一样,不可能有任何限制。

在原始群里,所有成员共同协作,共同制造和使用工具,共同防御野兽和猎取食物。由于一切产品都是集体创造的,所以产品也平均分配,共同享用

四、其他地区猿人化石

  • 湖北郧阳猿人化石:1975年、1976年分别在湖北郧县和郧西县出土了猿人牙齿骨化石。
  • 河南南召猿人化石:1978年在河南南召县云阳镇杏花山的中更新世红色黏土层中,发现了一颗青年个体的第二前臼齿化石,被定名为“云阳猿人”。
  • 安徽和县猿人化石:1980年于安徽省和县陶店镇汪家山龙潭涧棕红色砂质黏土层中。
  • 辽宁金牛山猿人化石:1974年在辽宁省营口大石桥西南的金牛山发现猿人居住洞穴遗址。距今约30万年 。
  • 另外,在山东沂源县骑子鞍山也发现猿人化石;在安徽巢县银山村也曾发现枕骨化石;在河南淅川也曾收集到牙齿化石多枚,等等。这些都属于直立人阶段的人类学标本。

第三节 “古人”时期的文化发展

猿人阶段的人类经历了大约几十万年的漫长岁月,就逐渐发展到了“古人”阶段。在考古学上相当于旧石器时代中期

  • 马坝人

    1958年在广东省曲江马坝狮子山石灰岩洞中发现了马坝人化石。

  • 长阳人

    1957年在湖北省长阳县下钟家湾附近一个洞穴中发现了长阳人化石。

  • 丁村人

    1954年在山西省襄汾丁村附近的汾河两岸约20多个地点发现了丁村人化石。

  • 许家窑人

    1976年在山西阳高古城许家窑村梨益沟发现了许家窑人化石。这里是出土这一时期人类化石最多的一处遗址。

  • 大荔人

    1978年在陕西省大荔解放村甜水沟中发现了大荔人化石。

  • 另外,1976年在北京周口店新洞(第四地点) 、1972年在贵州桐梓县云峰岩灰洞分别发现了这一阶段的古人类牙齿化石。

这些古人阶段的人类的体质,虽然还残留着不少的原始性,但比猿人进步多了。

二、古人阶段人类的劳动工具和石器

这时的人类经过了几十万年的劳动实践,积累了相当多的劳动经验,劳动工具的制作技术有了很大改进。类型更多,加工也比以前精细。数量和打制技术有了显著的提高。

这个时期的文化遗物,以石器为代表。

三、古人时期的原始社会关系

此时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原始人的婚姻关系,大概已从杂乱的两性关系进入血缘群婚,婚姻按辈分划分,只限于在同一行辈的兄弟姊妹之间建立婚姻关系。这种血缘家庭据恩格斯说,“是家庭的第一阶段” 。

第四节 “新人”时期的文化与氏族的产生

一、新人时期人类体质和文化的特征

大约从四五万年前开始,我们的祖先从“古人”进化到了“新人”阶段,人类学家把他们命名为“新智人”

主要有广西柳江的“柳江人” 和来宾县的“麒麟山人”,四川资阳县的“资阳人”,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河套人” ,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山西朔县的“峙峪人”等。

在体质形态上,“猿人”遗留下来的原始性已经逐渐消失,已具备现代人头骨的基本特征。

在劳动技能上,这时的人类由于经历了长期的劳动,双手愈加灵巧,头脑的思维能力也发展起来。劳动工具有了显著的进步,改善了打击和修理石器的方法,制造出的石器类型更明显,器物的种类也增多了,已初步学会挖孔和初步磨制技术。这种类型的石器文化,考古学者划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初步磨制技术在石器发展史上是一个飞跃,它标志着打制技术的旧石器时代行将为磨制技术的新石器时代所取代

(一)这一时期的古人类化石

河套人

  • 其遗址在河套地区发现,所以叫做河套人,处在猿人与现代人之间。

峙峪人

  • 196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山西朔县峙峪村发掘了一个古文化遗址。
  • 峙峪人经常猎取草原上的野马,有人称峙峪人为“猎马人”。
  • 峙峪人制作的石器器型细小精致,种类多样。有些已具有原始细石器的形态。另外还发现原始的石镞。可以推想峙峪人已发明了弓箭,这是前所未有的武器,等于把手延长了几十米,在当时来说是最有威力的狩猎工具。

山顶洞人

  • 1933年我国考古学家为了继续探寻周口店北京猿人洞穴的顶部遗存,结果发现另外一个人类穴居遗址的人类化石,因为在北京猿人洞穴的顶部发现,所以定名为“山顶洞人”。距今19000年左右。
  • 山顶洞人已经能够制作比较精致的各式各样的石器和骨器。
  • 山顶洞里发现了火烧的灰烬,大约这时的人类已学会了人工取火的方法。
  • 在山顶洞遗址还发现了很多晶莹美丽的石器,说明当时的人已有一定的爱美观念;也反映出当时生产力有了提高,人们的生活因之丰富起来。

资阳人

  • 1951年修筑成渝铁路时,在四川省资阳黄鳝溪桥基旁发现了资阳人头骨化石。
  • 从体质特征来看,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新人类型”。

广西的“新人”化石

  • 广西是发现这一时期人类化石较多的地区,说明该地区是古人类活动和生活的重要地区。该地区发现的“新人”化石计有:麒麟人、柳江人、灵山人、荔浦人、干淹人、都乐人、白莲洞人等。

西畴人和丽江人

在云南省西畴孤峰仙人洞发现五颗牙齿,其特征接近现代人,但伴出的32种动物化石中有六种已经灭绝。地质年代属于晚更新世,即旧石器时代晚期。在云南省丽江木家桥发现一个完整的人头骨和三段股骨。头骨为一女性个体,特征虽近似现代人,但仍具有原始性,表现出明显的蒙古人种特点。

下草湾人

1954年在江苏省泗洪下草湾发现古人类右侧股骨上半段化石。股骨较直,骨壁较厚,其支数和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接近,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化石。

建平人

1958年在辽宁省建平搜集到一块古人类右侧肋骨化石,据鉴定属男性骨骼化石。从骨骼表面桡神经沟较浅和骨干中部的前后径大于横径看,与山顶洞人的肋骨相似。

榆树人

1951年在吉林省榆树周家油坊一带,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其中有人头骨碎片两块、胫骨一块和幼儿臼齿一颗。1977年又在此发掘到一些打制石器和用动物骨片制成的刮削器和尖状器。动物化石有猛犸象和披毛犀等。

左镇人

在台南左镇乡莱察溪发现“左镇人”头盖骨化石,系20岁左右的青年男性个体头骨,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与山顶洞人同时。

另外,在山东新泰乌珠台溶洞、贵州兴义猫猫山岩洞、陕西蓝田涝池河沟(上层)、浙江建江乌龟洞等地,也都发现了新人化石。

(二)这一时期的古人类文化遗址

除了上面所述的这一时期的古人类化石外,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很多这一时期的古人类文化遗址——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安阳小南海遗址、阳原虎头梁遗址、呼和浩特大窑石器制造场、宁夏水洞沟遗址、西藏旧石器遗址、台湾旧石器遗址。此外,见于发表的这一时期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还有黑龙江呼玛十八里站遗址、辽宁省凌源西八间房遗址、山西省沁水下川村历山遗址、河南省灵宝函谷关遗址、洛阳市凯旋路遗址、陕西省韩城禹门口遗址、山西省阳城固隆集遗址、四川省汉源富林镇遗址、重庆市西北铜梁张二塘遗址、贵州省兴义猫猫山洞穴遗址、云南省洛南地区北盘江两岸七处遗址、元谋白龙江两岸四处遗址、广西百色盆地和右江两岸十余处遗址等等。

这个时期的人类,虽然能够制造比较复杂的石器,但还是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他们还不知道把石器磨光滑;不知道制造陶器;他们喜好打猎,但还不知道把野兽驯养成为家畜;他们会采集植物的果实,但不知道种植的方法。

从出土材料来看,第一,当时盛行狩猎生活,兽骨的运用渐广,骨器普遍起来。第二,旧石器时代发明了用火,随着狩猎生活的愈加进步,用火的机会就愈多、愈普遍。第三,这些原始人群的生活是艰苦的,他们流徙在一定的食物区,共同生产,共同占有,没有任何私有财产。第四,这一时期人类的分布相当广泛,从其体质及文化遗物特征的大致相同来看,当是同一种族的分化,但此时已有一定的地方性特征和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新人时期原始氏族和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生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集体生产的扩大,要求人们有比较稳定和持久结合的群体,并要求群与群之间发生一定的联系,以便保持继续不断的社会生产的劳动经验。松散的原始群发生了矛盾。长期的矛盾斗争的结果,引起社会结构的根本改造。基于共同劳动的需要,劳动时逐渐按年龄组合分工,人类开始从松散的原始群转变成比较固定而持久的团体。婚姻方面,也逐渐脱离从前那种乱婚状态,而进入血缘群婚阶段。就是按照同一辈分来婚配,同一辈分的男女构成共同夫妻,这时不排除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通婚关系。这种婚姻关系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人们的社会组织的基础,较固定的血缘关系的团体,取代了松散的原始群。

此后,原始人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发现这种按辈分的血缘群婚,即直系血缘近亲的通婚,给第二代或更远的后代的身体发育带来许多缺陷。于是逐渐改进婚配关系,进一步排除了直系父母兄弟姐妹间而实行一个集团的众兄弟和另一个集团的众姐妹间的群婚,虽然最初还不是稳固的,但这种族外婚是一种新的社会组织——氏族形成的契机和重要因素

从血缘群婚过渡到原始氏族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发展阶段。从目前考古发掘的材料看,我国的原始人,到新人阶段可能已产生了原始氏族组织。

山顶洞人时期时氏族的萌芽:

  • 氏族社会存在着按性别、年龄的不稳定的简单分工。男子多从事狩猎、捕鱼以及防御猛兽等;妇女则多采集果实、看守住所、缝制衣服、养老抚幼等;老人和儿童从事辅助劳动。
  • 氏族成员同样看待,不分厚薄。血缘亲族关系密切,反映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血缘关系而形成的集体已正式出现。他们在随葬品的分配上没有多大差别,这意味着氏族成员的生活是平等的。
  • 已经有了灵魂观念,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

第五节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原始经济生活

远古时代的原始群,必须团结成群,才能克服危险,才能生存。

那时的婚姻,可能还处在“聚生群处”的血缘群婚阶段。

他们之间无亲疏等级之别,也无尊卑长幼之分。这是一种不固定的社会组织,易于解体。

稍后,原始群由于生产的需要,渐渐开始了性别与年龄的分业。男子从事狩猎,女子从事采集,他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了新的关系。儿女虽然还不知道父亲是谁,但由于喂养的关系,他们已认识谁是母亲了。这时就是传说中“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社会阶段,即所谓“普那路亚”婚姻的家族制。群居生活逐渐转变到原始氏族公社

m4oeop3j.png

评论区
头像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