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行”最早出现在《尚书 · 洪范》,其中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行学说肇始于夏商之际,完善于春秋战国,影响持续至今。五行相生
,指的是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
,指的是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克制、相互制约的关系,具体顺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
拓展:
五脏,人体器官名,指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根据中医藏象学说,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
2.谐音法
,即从某物或某图像的名称与他物、他事的名称在发音上谐同或相近入手,赋予展示物以新的意义和功能;
象征法
,是从物物感应、物物相通的逻辑思维出发,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象或图像间建立互联通达的文化联系;
指事法
,即以人们所熟知的某些图形与符号,在应用中有针对性地表达某一特定的意义,往往以某种事理为依据,推衍到日常生活和艺术审美之中;
联想法
,即从人们耳熟能详、易于感知的物象、图像、事象及其他文化符号入手,经识别、比附、会意而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赋予某造型或构图以新的吉祥主题。联想法往往将形、声、义灵活地交互并用,既有较为固定的意义指向,又留有应用主体各自的想象空间。
3.中国戏曲剧种繁多,其中京剧、豫剧、评剧、黄梅戏、越剧为五大戏曲剧种。
京剧
,在清道光年间形成于北京,现已成为中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
豫剧
,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形成于清朝初年,至今已有 300 多年历史,是洛阳、河南的主要剧种,在国内外的影响仅次于京剧。
评剧
,原名“平腔梆子戏”,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之一。
黄梅戏
,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是 18 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越剧
,发源于浙江嵊县(今嵊州),是以民间说唱艺术“落地唱书”为基础,并在余姚鹦歌(秧歌)和湖州滩簧的影响下发展形成的。
京剧
以历史故事为主要演出内容,其中《群英会》
等剧目家喻户晓,为广大观众所熟知。
《群英会》是依据《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改编的传统京剧,主要讲述曹操的谋士蒋干(与周瑜是故交)请求过江劝降,而周瑜将计就计,开盛会隆重宴请诸将和挚友,号称“群英会”。
黄梅戏
有许多为人熟知的优秀剧目,如《天仙配》
和《女驸马》
。
《天仙配》
讲述了七仙女不顾天规,私自下凡与董永结为伉俪,憧憬美好生活,最终却被玉帝生生拆散的爱情故事。
《女驸马》
讲述了民女冯素珍冒死救夫,经历了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了美满姻缘的故事。
豫剧
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
豫剧
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豫剧主要有
五大流派
: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符调
”;以商丘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
”,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
”,又称“西府调”;流行于豫东南的称“沙河调
”,又叫“本地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杨兰春等的领导下,对豫剧四大地域流派唱腔进行了综合吸收和大幅改革,运用科学的发音,融入了歌剧元素,形成了“现代流派
”,又称“现代戏流派”。
4.“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古人不但有名,而且有字。《礼记 · 曲礼》中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男子到 20 岁行冠礼、取字
。
古人取字十分讲究,字一般和自己的名有关联,有如下三种取字方法:
①字和名意义相同,称为“并列式
”;
②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为辅助,称为“辅助式
”;
曹丕
,字子桓。“丕”字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大”,“桓”有“大”的意思。名和字意义相同。
周瑜
,字公瑾。“瑜”和“瑾”均指美玉,出自《楚辞 · 九章 · 怀沙》中“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名和字意义相同。
杜甫
,字子美。“甫”是古代男子的美称;“子美”是男人长得好看的意思。名和字意义相同。
③字和名意思相反,称为“矛盾式
”。
朱熹,字元晦。“熹”为明亮之意,而“晦”则有昏暗的意思。名与字意义相反。
5.
《天工开物》
初刊于明崇祯十年(1637 年),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坤舆万国全图》
是明朝万历年间利玛窦和李之藻合作绘制的世界地图,是中国最早的彩绘世界地图,推动了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和中西方文化交流,是中国乃至世界地图发展史上的珍品。《水经注》
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水经注》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中国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徐霞客游记》
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主要按日记述作者 1613 年至 1639 年间旅行观察所得,书中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做了详细记录。其中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早于欧洲约两个世纪,是世界最早关于石灰岩地貌研究的文献。
6.
《孟子》
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另外三部为《大学》《中庸》《论语》)。《论语》
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公孙龙子》
是先秦时期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的重要著作。从图片中的“白”“非”“马”三个字可以联想到“白马非马”这一逻辑命题,它出自《公孙龙子 · 白马论》。《春秋左传》
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内容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 722 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 468 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史书中的“第一”
1.《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2.《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4.《尚书》:我国现存最早的散文总集。
5.《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6.《永乐大典》: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
7.
- 2023 年 6 月 15 日,杭州第 19 届亚运会倒计时 100 天主题活动在中国杭州电竞中心举行,杭州亚运会奖牌正式发布。奖牌取名为“湖山”,其设计灵感源自五千年良渚文明,展示中国江南文化,呈现杭州山水景观。它将方形玉琮和圆形奖章融为一体,蕴含着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亚运精神。
- 苏之渤,我国射击队运动员,1974 年参加了在伊朗举办的第七届亚运会,成为中国参加综合性运动会男子自选手枪慢射第一枚个人金牌获得者,这也是中国参加亚运会以来第一次获得金牌。所以新中国在亚运会上获得的第一枚金牌来自射击项目。
- 在保持 40 个大项目不变的前提下,杭州第 19 届亚运会增设了霹雳舞和电子竞技两个竞赛项目,以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参与。
- 亚洲运动会的前身是“远东运动会”,原名为“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20 世纪初由菲律宾、中国、日本三国发起,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洲际国际竞赛。
杭州第 19 届亚运会赛事相关文化常识
- 会徽
名为“潮涌”,其主体图形由扇面、钱塘江、钱江潮头、赛道、互联网符号及象征亚奥理事会的太阳图形六个元素组成,下方是主办城市名称与举办年份的印鉴,两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杭州亚运会会徽。
- 吉祥物
一组名为“江南忆”的机器人,出自白居易的名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三个吉祥物分别取名“宸宸”(京杭大运河)、“琮琮”(良渚古城遗址)、“莲莲”(西湖)。
- 火炬
名为“薪火”,寓意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火炬以天然圣火与智能技术为双核支撑,在历届大型赛事火炬设计中独树一帜。
- 奖牌
名为“湖山”,以良渚文化中的礼器玉琮为表征,奖牌正面用凸出的线条勾勒出“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杭城画卷。奖牌汇聚了杭州三大世界文化遗产,即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
8.“心悬八阵图,初对策,再出师,共仰神明传将略;目击三分鼎,东联吴,北拒魏,常怀谨慎励臣躬”是成都武侯祠的楹联,对应的人物为诸葛亮。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湖南岳阳楼的对联,“四面湖山”和“万家忧乐”都出自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宗臣之遗像,万古清高”是成都武侯祠的对联,对应的人物为诸葛亮。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是北京潭柘寺弥勒佛像前的对联。
“舟系洞庭,世上疮痍空有泪;魂归洛水,人间改换已无诗”是洞庭湖畔怀甫亭的楹联,对应的人物为杜甫。
9.
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少数民族中,壮族的人口最多,为 19568546 人,回族为 11377914 人。回族是我国人口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台湾省)均有分布,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其主要聚居区。
哈萨克族的民族乐器主要有冬不拉、胡布兹、斯布孜合等。其中冬不拉音域范围宽广,适合弹奏一些节奏快速、奔放的曲子。冬不拉音量并不大,但音色优美。其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弹与挑,一般弹用于重拍,挑用于轻拍。
苗族服饰,苗语叫“呕欠”,样式繁多,色彩艳丽,衣裙的颜色主要是红、黑、白、黄、蓝五种,基本保持其先民“好五色衣服”“衣裳斑斓”(见《后汉书 · 南蛮传》)的传统。银饰、苗绣、蜡染是苗族服饰的主要特色。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也有分布。全世界蒙古族约 1000 万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蒙古族的人口数为 6290204 人,占 50% 以上。
10.清韶公的《燕京旧俗志》云:“相传仓神为西汉开国元勋韩信,俗称之曰韩王爷。”韩信的第一任官职就是仓官,并曾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后来民间将韩信视为粮仓的祖师爷,奉为“仓神”。
与韩信相关的成语:一饭千金;国士无双;背水一战;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多多益善;等等。
11.
黄梅戏
,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的经典曲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孟丽君》《夫妻观灯》等。
豫剧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河南、河北、山东,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豫剧的代表曲目有《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桃花庵》等。
越剧
发源于浙江嵊州,兴盛于上海,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题材多以“才子佳人”为主。越剧的代表曲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祥林嫂》等。
昆曲
,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曲目有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等。
12.
齐白石
,名璜,字萍生,号白石、白石翁等,是我国 20 世纪著名的书画大师和书法篆刻巨匠。他的作品刚柔兼济,工书俱佳。其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
徐悲鸿
,画家、美术教育家。在绘画上,徐悲鸿主张现实主义美术,强调写实,提倡师法造化。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其代表作有《田横五百士》《九方皋》《漓江春雨》《晨曲》《泰戈尔像》《奔马》等。
张大千
,别号大千居士,是 20 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张大千绘画、书法、篆刻、诗词无所不通。他早期研习古人书画,后旅居海外,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张大千的画风工写结合,晚期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开创了泼墨泼彩的新风格。其代表作有《荷花图》《爱痕湖》《长江万里图》《秋曦图》等。
黄宾虹
,字朴存,美术家、山水画大师,与齐白石合称“南黄北齐”。他自少喜绘画、篆刻,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开派巨匠,被誉为“千古以来第一用墨大师”。其代表作有《山居烟雨》《新安江舟中作》等。
《盛夏图》
是 1981 年李苦禅创作的绘画作品。
13.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东巡,曾经过秣陵关西南丹阳(今江宁区丹阳)地区,回途又从江乘渡江北返。随行术士认为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秦始皇便掘断连冈使王气泄散,并将金陵改为秣陵。
秦制爵分二十级,彻侯为第十九级。汉代为避汉武帝刘彻之讳,将彻侯改称通侯,又称列侯。
唐代佛经中将“观世音菩萨”译为“观音菩萨”,是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
清代将《千字文》首句“天地玄黄”改为“天地元黄”,是为了避康熙帝玄烨之讳。
14.
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 阴阳出入》中记载:“至于仲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
。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麦至是而始可收,稻过是而不可种”出自宋代马永卿的《懒真子录》,大意是麦子到这时才可以收获,稻子过了这个时节就不再能播种,对应的节气是芒种
。此时正是北方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之际,也是其他暖季作物播种之时。
古人云,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这句话的意思是冬至日,阴气达到极点,阳气开始增强,太阳直射点最靠南,白昼最短,日影最长。自古以来人们将冬至视为吉日。
元代文人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他将一年二十四节气分成“七十二候”,每个节气分成三候。立冬
三候为“初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15.
孙武
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兵圣或孙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兵家,诸子百家之一,是指先秦、汉初时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代表人物有孙武、孙膑、白起等。
“内圣外王”出自先秦时期庄周的《庄子 · 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内圣外王”是指内修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
韩非
,又称韩非子,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他继承了荀子的“性恶论”,并做了进一步论述。
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
(墨子)。墨家是一个纪律严明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也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围绕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16.
在古代,学生拜师学艺有一套严格的礼仪规范。学生入学时,要行拜师礼。《礼记 · 少仪》记载:“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郑玄注:“束脩,十脡脯也。”“束脩”就是十条干肉。
“五谷”一词,一般认为最早见于《论语 · 微子》中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对“五谷”最早的解释出自《汉书 · 食货志》,书中指出“五种”(即五谷)为稻、黍、稷、麦、菽
。
孔子提出的食品安全“五不食”原则是“食而 ,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其中“食 而 ,鱼馁而肉败,不食”指陈旧霉烂的粮食、腐败变质的鱼和肉类不能吃;“色恶,不食”指有悖于正常颜色的食物不能吃;“臭恶,不食”指有悖于正常气味的食物不能吃;“失饪,不食”指烹调的火候失当的食物不能吃;“不时,不食”指不按节气上市、不按时机收获、不时新的食物不能吃。
“毋咤食”是古代食礼之一,指咀嚼时不要让舌头在口中发出响声,否则主人会觉得你对他提供的饭食不满意。
17.
中国画
,简称“国画”,是用毛笔、墨和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的中国传统绘画形式,题材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为工笔和写意两种,富于传统特色。
诗意画
是以特定的单一诗文为题材,表现诗文内涵与意趣的绘画形式。诗意画通过画家对诗歌蕴意的理解,将抽象隐晦的诗歌意象转化为具体形象的视觉图像,并以此扩大诗文的流传途径。所以诗意画的主要特点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山水画
强调留影与意境。所谓留影,即反对“谨毛而失貌”,主张总体把握;所谓意境,即把表达来自生活的情思放在主导地位,实现情与景的统一。
水墨画
是指水和墨调成墨色作画的绘画形式。墨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画出不同浓淡(黑、白、灰)层次。
彩墨画
是以“水墨画”为基底,在其上敷色、点彩,使画面较之水墨画在色彩上更为丰硕、明快、鲜亮。所以在黑、白、灰三种颜色上点彩的是彩墨画,而不是水墨画。
18.
我国 56 个民族的语言分别属于五大语系,即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和印欧语系。
现代汉语有标准语(普通话)和方言之分。汉语方言通常分为十大方言,即官话方言、晋方言、吴方言、徽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平话土话。其中,官话方言可分为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
汉字是表意文字,而拉丁字母是表音文字。表意文字的特点是通过笔画的勾勒,概括它所代表的事物的含义;而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是所有西方国家字母的基础。
汉字经过了几千年的变化,其字体演变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等阶段。
19.
词牌名
是词的一种制式曲调的名称,亦即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决定着词的节奏与音律。
琵琶曲《六幺》
是一支唐朝时流行的大曲。《六幺》又名《绿腰》《录要》《乐世》,此曲节奏变化较为丰富,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有较高的地位,由此乐曲发展出了相应的舞蹈艺术。
歌姬
是古代宫廷、官府或私家蓄养的歌女,也作歌伎、歌妓。
20.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出自宋代张耒的《和端午》,意思是龙舟争渡是为了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烈的魂魄一去岂能复还?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相传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投江自杀,故后人将端午节作为纪念他的节日。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相传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投江自杀,故后人将端午节作为纪念他的节日。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出自唐代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意思是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由“登临”一词可知该诗句对应的节日为重阳节。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元日》,意思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该诗句中的“新桃”“旧符”均为桃符,古代新年有贴桃符的习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由此可知该诗句对应的节日是春节。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出自唐代白居易的《七夕》,意思是抬头仰望明月长空,感慨漫漫历史长河中七夕与秋天都是一样的。该诗句对应的节日是七夕节。
21.
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根据历史文献和对现存古代园林遗址的考察,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时期:一是先秦至秦汉时期,此时期或可称为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时期”,是从“囿”到“苑”的发展时期;二是唐宋时期,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形成时期;三是明清时期,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