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妇女为中心的母系氏族公社丨《中华远古史》

第二章 妇女为中心的母系氏族公社

第一节 母系氏族公社的出现

一、氏族公社的起源

我们的祖先自从过渡到新人阶段,也就是到了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由于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和生产的需要,出现了氏族组织。不过,这种新的社会组织直到进入新石器时代才达到发展、繁荣的阶段

所谓“普那路亚”,是一种原始的家庭结构,原为夏威夷语,义即“亲密的同伴”。这种婚姻关系,禁止同胞兄弟姊妹的子女、孙子女以及曾孙子女之间结婚。普那路亚集团禁止同胞的和旁系的兄弟姊妹间的婚姻关系,自然也就形成了一种外婚制。必须有两个这样的集团互为婚配,才能存在下去。

氏族公社组织是自然而然地从普那路亚家庭发展起来的。氏族公社又分为母系和父系两个前后相衔接的阶段,而以母系氏族公社制度为其典型的形态。

二、我国境内母系氏族公社的遗迹

在黄河中游及其支流广大地区,有“仰韶文化”;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有“马家窑文化”;从东北部起,经内蒙古、宁夏直到新疆的广大地区,散布着“细石器文化”。

(一)我国境内的中石器时代的文化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是从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发展起来的。人类还发明了陶器,成为新石器文化的主要特征。由旧石器过渡到新石器,经过相当长的一段过渡阶段。考古学上名之为“中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后期的人类发明了弓箭。弓箭不仅是一种武器,同时也是最主要的生产工具,有助于人类同自然界的斗争。

中石器时代遗址

黄河流域发现了河南灵井遗址陕西沙苑遗址,北方地区发现了内蒙古札赉诺尔遗址、黑龙江松山遗址 、内蒙古大义发泉遗址,南方地区发现了广西芭桥芭勋遗址,以及西藏自治区的亚里遗址等等。其中灵井和沙苑最为典型,可作为中石器文化的代表。

1956年在陕西省朝邑和大荔沙苑地区的沙丘地带,发现了十多处细石器和石片石器共存的文化遗址。考古学家认为,沙苑地区的文化遗存可能处在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初期阶段

(二)弓箭的出现

沙苑的细石器中有石镞,可以证明当时已发明并使用弓箭,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恩格斯说:“由于有了弓箭,猎物便成了日常的食物,而打猎也成了普通的劳动部门之一。”弓箭的发明和使用,在当时“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弓箭使打猎的范围扩大,提高了打猎的效果,从而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妇女成为氏族公社中心的原因

根据当时人类简单的劳动分工,妇女是主管采集经济的,原始农业就是那时妇女从采集实践中逐渐发明的。由于农业逐渐成为人类维持生活的必要的经济部门,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使妇女在经济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和占有崇高的地位;另一方面,在当时的群婚制下,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社会上便逐渐形成了以女子为中心的母系氏族公社。

(四)新石器时代的村落

它们分散在我国各地新石器时代的氏族文化遗址中,反映母系氏族公社生活情景比较全面的是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省渑池仰韶村发现而得名。仰韶文化半坡遗址是一个典型的氏族村落。1972年开始发掘的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是一处比西安半坡保存得更好的仰韶文化村落遗址。

关于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问题,有必要提出的是与仰韶文化有密切联系而年代又早于半坡遗址的老官台文化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

  • 自20世纪60年代起,考古工作者逐渐在陕西、甘肃地区发现了老官台文化。这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因首先发现于陕西华县的老官台一带而得名。
  • 1977年和1978年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发掘出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址。
  • 1976年在河北省邯郸市武安磁山村靠近沼河的台地上发现了磁山文化遗址。
  • 老官台文化、裴李岗文化与磁山文化经碳14断代,都有好几个不同的数据,但都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

新石器时代的村落和住房虽然简陋,但是,这确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件大事。

第二节 母系氏族社会的婚姻关系和墓葬制度

一、男女分区埋葬制与族外婚制

母系氏族社会的婚姻制度,前期实行普那路亚群婚,后期则转变为对偶婚,这是一种族外婚,是以禁止氏族内部通婚为特征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男女分区埋葬的现象,便是当时实行族外群婚的反映。

二、迁移合葬所反映的女性中心

陕西华县元君庙和华阴横阵村发现了几十座迁移合葬墓。随葬物品的数量,一般说来女性的也较男性的为丰富。这种现象表明妇女生前在社会上和在家族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是社会上以女性为中心的真实反映。

但是,华县元君庙的氏族墓葬中,也有几座以男子为中心的迁移合葬墓。这表明当时已经在初步向父系大家族转化,反映了已处于对偶婚的后期阶段,是氏族制度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过渡现象。

对偶家庭本身很脆弱,不会导致自营的家庭经济。对偶家庭仍是丈夫到妻子氏族中去居住,世系和财产仍据母系计算和继承。不过,由于有了“主夫”,子女就有了确认生父的可能,这就给从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创造了条件。

第三节 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

在氏族制度形成之后,各地区的氏族部落在经济生活和文化面貌上,就产生了各种差异,各氏族间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越来越显著。有一些氏族部落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如黄河流域);有的则形成了以游牧业为主的经济(如北方、东北和西北的草原地带);还有的虽然也经营农业,但其中渔猎经济所占的比重很大(如南方的一些古氏族)。

一、原始农业的出现

随着氏族制度的发展,妇女在长期经营采集经济的实践中,经过反复观察,逐渐掌握了一些野生植物的生长规律,发现某些植物的种子在一定的土地、水分、季节条件下,可以发芽、开花、结果。她们有意无意地在住地附近撒些吃剩下来的种子,以待其生长,这就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农业。所以,农业的发明,应归功于妇女。这也是决定妇女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占重要地位的原因之一。

(一)北方仰韶文化时期的农业

原始农业就是通常所说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这种耕作技术是相当原始的。我国北方仰韶文化时期的农业,就处在这个阶段。种植比较耐旱的农作物粟。

姜寨和半坡遗址都发现了饲养牲畜的圈栏遗址。从仰韶文化各遗址所发现的诸种遗迹、遗物的数量比例上看,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是以农业为主,而其他如采集、渔猎和家畜饲养,只不过作为副业而已 。

(二)南方河姆渡文化时期的农业

1972到1974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一个新石器文化遗址,获得了大量的文物。农具是骨制耒耜,这已是一种比起刀耕火种要进步的农耕方法。当时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还有干栏式以榫卯技术建造的精致木构建筑。陶器是夹炭末的黑陶。

这种文化面貌和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比较起来有所不同:仰韶文化的农作物主要是粟(小米),稻谷很少(河南淅川下王岗仰韶文化遗址红烧土中印有稻谷痕迹);农具是石铲,没有骨耜;家畜有猪、狗,而未见水牛;住房是半穴居;陶器以红陶为主,彩陶较为普遍。

二、制陶、纺织与石器等手工业

新石器时代一项新兴的手工业是制陶业。先前人们在改进石器、骨器时,只能改变工具的形状,不能改变其性质。到了制作陶器时,人类才第一次利用火的烧炼,使陶坯起了化学变化,制成多种样式既美观又便于利用的器物

制陶业是仰韶文化的最高成就。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器,陶土经过精细淘洗,不含粗大砂粒。与仰韶彩陶比较起来,浙江河姆渡遗址的陶器造型简单,器形也不规整,陶胎壁厚度不均,显示出当时制陶技术还很原始。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种类较多。

有了陶器后,人类增加了煮熟食物的方法,并且便利了饮用水的运送和储存,使人类比较能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所以,陶器的制作是人类与自然界斗争中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也构成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制陶业主要是有经验的妇女的公职

与制陶相媲美的手工业是纺织缝纫

手工业中除了制陶、缝纫外,最突出的是加工复杂的生产工具。对石器的磨光和钻孔是人类的一个重要创造,也是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到旧石器时代末期,尤其是到新石器时代,则出现了专门开采石料、制作石器的工场。

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品种也日趋多样化,如木耒、骨耜、石镰、石铲等,种类繁多。大大加强了社会生产力和人们与自然作斗争的力量。

三、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生产关系和生活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生产力,虽然比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仍然是低下的。氏族成员必须共同劳动,平等互助,才能勉强维持生活。劳动产品归氏族成员所共有,按照平均分配的原则进行分配。劳动果实还没有被私人所占有,而是集体储存,平均分配。他们的随葬品绝大多数为生活用具,并且,在母系氏族公社的初、中期一般没有显著的差别,这也表明了当时氏族成员的平等和民主生活。

由于生产力和产品数量的限制,人们虽然过着无剥削、无阶级的原始公社的生活,但是生活是十分艰苦的,这时并不是什么黄金时代。

因为当时的产品很不丰富,而且是公共财产,只能用来分配,不可能用来交换。各地区氏族或部落之间偶然也有物物交换,但只限于以氏族为单位来进行,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借以获得彼此所缺乏的物品。

第四节 我国古文献上有关母系氏族社会的史影

中华民族的历史,最晚在夏以前,还是原始公社的历史。那时,生产资料为社会所公有,工具仅仅是石器以及后来出现的弓箭,生产力是非常低下的。部落酋长由大家公选,没有什么特权。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完全是集体共同生产、共同分配。这一切适应着集体共同所有制。

在氏族社会从事采集经济之时,妇女负责采集植物果实及可食的根、茎,以及监守氏族财产,教养子女等,她们的劳动在公社生活里起主要作用,据说农业即为那时的妇女所发明。男子以渔猎为主要行业,渔猎在经济上不占最重要的地位。所以,那时是以女子为中心的母系氏族社会。在浅耕农业社会,粮食不足,男子仍须出外狩猎,社会经济的经营管理权还是掌握在久居田园的妇女手中。直到畜牧经济普遍,发明了深耕农业,男子在氏族中才占主要地位。因为深耕必用笨重的农具掘松土地,这不是妇女之力所能胜任,于是男子渐渐扩大其经营范围。更进一步,男子掌握了农业生产,妇女变为辅助者。于是男子长期居家经理财富,男子地位跃居首位;妇女反而退到第二位,父系氏族社会因而发生。大体言之,畜牧经济标志着母系社会衰替的开始,而深耕农业则结束了整个母系制度

第五节 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原始的科学、艺术和宗教

一、原始科学

原始科学乃是由于社会实践与物质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首先出现的是那些多少与社会物质生活和生产有关的自然科学。

生产实践促使人们去认识某些自然现象,出现了天文学和动物学、植物学的萌芽。

半坡、姜寨、庙底沟等仰韶文化遗址中都发现有汲水用的小口尖底罐。

二、原始艺术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提高到使劳动者有了剩余的精力去进行美术构思和欣赏,艺术便会应运产生。山顶洞人的遗址里发现了一些装饰品,可见至迟在新人阶段的人类已出现了爱美的观念。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里已经发现了很多原始艺术品。

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彩色绘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半坡遗址中还出土了人头像的陶塑品,神态生动,造型浑厚质朴,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在造型艺术上有显著地位。南方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雕塑品也颇具特色。

三、原始宗教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对自然界的雷、电、风、雨等自然现象,不能理解,也无力控制,于是他们便产生了对大自然的恐惧和崇拜心理,对那些自然现象赋予人格化,并想象它们有超自然的伟大力量,反过来再企求这种力量给自己以帮助和保护。这样就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

由于他们还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也不了解生和死的区别,以为人的死亡只是肉体存在的终结,灵魂在另一个神秘世界里继续“活”下去,这就出现了人死后以生活用具随葬的做法。所以墓葬的种种现象,不仅反映了氏族社会的发展阶段,而且也反映了原始宗教的萌芽。

文章目录